资讯主页 时装 趋势 街拍 人物 品牌 大赛 行业 学院 展会 毕业季

一场“元时尚”展览,是如何炼成的?

2022-5-30 09:50    发布者: Di露露
不久前,设计互联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来自荷兰设计师组合Viktor&Rolf的亚洲首次展览,展览题为“Viktor&Rolf:元时尚!”,邀请Pooky Lee担纲策展人,法国展览设计师Nathalie Crinière进行展览设计。此次展览是设计互联继2021年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及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举办“源于自然的时尚”之后,再次举办时尚主题展。
据悉,展览展出近80套Viktor&Rolf重要代表性高级定制和高级成衣作品,其中包含以梵高绘画为灵感而创作2015年春夏高级定制系列“梵高女孩(Van Gogh Girls)”;2019年春夏高级定制系列“时尚宣言(Fashion Statements)”;探索可持续性时尚创作理念的“超现实绸缎(Surreal Satin)”、“碎梦大道(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等系列。同时展出由国际著名时尚摄影师Arthur Elgort、Greg Kadel、Ellen von Unwerth等围绕着Viktor&Rolf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此外,Viktor&Rolf从2008年起开始制作的24组时装玩偶还原了Viktor&Rolf时装秀场经典造型,也是首次在中国展出。 图片

Viktor&Rolf自成立以来创造了诸多令人影响深刻的时尚瞬间,其艺术价值同样得到了肯定,对于中国的时尚爱好者来说可谓好事一桩。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能力的逐渐增强,时尚品牌艺术展在中国举办也越来越频繁,如Dior、Gucci、Louis Vuitton、Chanel、Prada等品牌都将其展览搬来了中国,并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此前Louis Vuitton  “飞行、航行、旅行” 大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展示,收集近千件展品耗时超过一年,展出时间持续 78 天,总计共接待观众 27 万人次;2020年7月至10月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Dior“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上海站堪称现象级的成功,排队进场成为了日常景象。 

但品牌自主办展览不免被扣上“商业化”的帽子,它成为品牌讲述历史、设计理念与团队故事来抓取消费者心智的又一大营销方式,并且效果比起传统广告营销好得多。展览似乎在搭建一种新的人设,将高级时装与大众捆绑起来,以近距离的互动换取观念的植入培养客户。 

不过一场时尚艺术展览的成功不能单单以“商业程度”论成败,目标不同其成功标准自然不同,一场好的时尚艺术展览是离不开与观众的有效互动与其背后的公共教育。与品牌自主展览不同,当博物馆与时尚主题展览相遇,其目标更多为后者。

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对于时尚和艺术行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天,每逢该日期意味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新的时尚艺术展将要举办,这里不仅是上流人士的名利场和华服的展示地,更重要的是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时尚的艺术,其在塑造大众文化,定义社会信仰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 图片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除了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史上最受欢迎展览榜单前两名,均与时尚相关:2015年的“Alexander McQueen:野性之美(Savage Beauty)”,以及2019年的“Christian Dior:梦之设计师(Designer of Dreams)”。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设计互联是综合创新设计聚合力平台,致力于为公众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与文化体验也是V&A博物馆在中国联合创办的唯一文化机构。2020年与V&A及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举办“源于自然的时尚”的展览从高新科技与传统技艺两个维度,探索了历经考验与创新实验的解决方案,从而构建更清洁、少浪费的时尚未来,具有重要的公众教育意义。 图片设计师Viktor&Rolf 

虽然Viktor&Rolf 相较于早已在中国举办自主展览的奢侈品牌来说更为小众,但“Viktor&Rolf:元时尚!”,它不仅仅与商品属性有关,更多是关注观众的情感体验,对普及设计师生涯、时装文化、时装的艺术都具有不同的价值。 图片
凤凰网时尚与设计互联馆设计互联总监赵蓉、“Viktor&Rolf:元时尚!”策展人Pooky Lee聊了聊展览的趣事以及时尚艺术展览在中国的现状。

设计互联当初与Viktor&Rolf的合作时,从哪些维度进行了考虑?希望达成怎样的目标? 

赵蓉:设计互联是在国内比较早成立的以设计为主的公共文化机构,过去的过程中一直比较关注设计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不同形态,所以我们做过很多关于设计的展览,这里面有不同的门类,Viktor&Rolf是我们做的第二个时装时尚门类的展览。 

首先Viktor&Rolf是享誉国际的设计双子星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跟设计互联呈现设计的理念有很大的相关性,因为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不光关注设计作为一种服务或者是直接创建一个可被实用产品的工具,我们更关注设计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表达创意,去挑战一些现有意见或者观点的思维方法。 

Viktor&Rolf被认为是一对叛逆的服装设计师。从最早的时候,其很多服装会被大家认为,是跟消费、商业直接相关联的,被品牌化的,但他们其实很早就开始在美术馆、画廊里面发布和呈现他们的作品,所以是很实验性的一种表达方法,另外他们在作品里面其实也是超脱了时装作为一种日常可用的产品形式,将时装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去表达态度的一种媒介。 图片

为什么将展览取名为“元时尚Metafashion”?
Pooky:这次的展览是Viktor&Rolf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一场回顾性的展览,我们前期在确定主题的时候希望可以有一个既精准,同时又琅琅上口,好读易记以总结过往近三十年不同的成就和设计上的创意表达。最终找到英文“Metafashion”这个词,它最早出自于1995年法国时装和艺术评论家Olivier Zahm,想表达Viktor&Rolf对于时尚和创意的态度,对于时尚本质的探索的意思。 图片

为策展人,你如何将Viktor & Rolf本身的特性,尤其是时装的轮廓上通过展览去放大?并将其做成一个“事件”,吸引更多的关注? 

Pooky:之前他们大大小小的个展或参与的群展,大部分的展是以时间线作为脉络讲述Viktor&Rolf不同时期的,以一个房间或者一个装置甚至系列按照年份排列。我们认为他们领域很多,虽然成立三十年,但有很多坚持和初心,一直不断的重复以及优化的事情,可以借助这样的一些不同的线索和不同的关键词,总结出关于Viktor&Rolf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和词语,由它们作为一种线索串联起不同时期、不同系列之间的,创造出来新的关系,最后构建成整个叙事的脉络。 

深圳相较于北京、上海、成都举办时尚艺术展览有何优势? 

赵蓉:城市的角度上来说,深圳或者广东省在服装产业上是非常强大的,有很好的基础,产业庞大,设计师群体也非常大,所以我们也认为美术馆其实不直接介入产业,也不直接介入行业,但是我们是具备这种比较特别的公共属性,也是作为整个城市的文化,也跟从业者、消费者、跟产业相关,是生态的组成部分,我们做一些很有意思,能够带给大家启发的,稍微引发一些变化的展览是挺有价值的一个事情。

图片

中国做时尚艺术展览起步比较晚,如今它的发展速度如何?市场表现如何? 

赵蓉:其实服装展览确实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因为这几年很多国际时尚品牌,拿来了很漂亮的藏品也好,或者讲述品牌故事也好,设计的特殊性、文化等等也好,确实引起了年轻人关注时尚品牌背后的价值。 大家其实一直有机会看关于服装、服饰的展览和展示,但可能它在公共的层面上,包括媒体的关注,包括和大家的沟通和呈现方式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没有变成大众层面上会被讨论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好的是,年轻人对个人的衣着服饰以及对于品牌背后价值的选择都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趣味和喜好,也有很强的个人表达的欲望,我认为在这个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服装展览的诉求,服装展览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Pooky:如果单就从时尚策展或时装类的展览角度来说,之前在北京服装学院做讲座的时候其实碰巧讲到这个事情,我们当时是以迪奥的展览做了一个例子,当时引用了三个Dior的展览作为不同阶段,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时装策展或者时装展览的态度。 最早是在讲,2008年北京的UCCA做的Dior和中国艺术家展览,当时大家普遍的态度是说他需要融入所谓的正统艺术家这件事情来给出现时装品牌做证明,让他觉得这件事情是可以的。 第二是Dior商业品牌过去小十年间,在中国大大小小各个城市做了不同类型的展览,主要是受到本身中国市场消费的推动,它做了很多以营销传播为主要出发点的一系列活动,虽然它也有很好的展览设计,也有非常棒的不同类型的参与合作,但毕竟是一个商业的考量。 第三,中国丝绸博物馆引进了Dior的展览,它的展览不是跟Dior商业品合作,而是与加拿大皇家博物馆馆藏来合作。展览有自己的叙事,比较有趣的是它的出发点是什么?展览把焦点从单一的纺织品这件事情和陆续拓展到服装、时尚,既有中国的也有西方,或者是更复杂的,通过这样一个时尚的力量跟普罗大众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吸引更多的族群也好,普罗大众也好,专业人士也可以到馆里面来。 我认为这几个事情可能代表了中国的时装展览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不同的阶段,可能跟西方国家或者其他一些地区不太一样的是,中国的时装展览其实是伴随着时尚行业而不是博物馆行业起步的,以至于我们真正了解了时装展览或者为什么做时装展览之前,大家已经被很多的营销活动夺取了注意力。 图片

怎样是一个好的时尚艺术展览? 

Pooky:大家可能对于时装展览,一提到哪个时装设计师品牌的展览他们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它一定是富丽堂皇的,预算无上限等等的一些初步印象,但肯定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希望整个市场可以有不同的声音,那样类型的展览有他自己的好处或者有他特别的一些表达东西,除此之外,本身文化机构和博物馆机构作为领先去主导不同的内容,也应该有他自己的特别地位,可以告诉大家,你来看一场关于服装的展览,同样是可以知道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关于文化不同层面更多的一些事情。 

赵蓉:其实服装承载了挺多关于人类、关于世界的一些发展,还有我们社会的一些变化的信息在里面,所以从美术馆的角度,我们更希望除了这个服装专业本身,比如他的制造,他的材料等等的这些,也能够让大家通过服装去关联,去理解历史,去认识文化,所以这个也很重要。 图片

展览通过社交媒体透露了一些很有趣的关注点,你们认为社交媒体在这个事件上如何做到了助推,如何看待其优劣势?

 Pooky:因为我读过蛮多的很严肃的文章说展览过于投好观众打卡的习惯,或者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打卡点。这次展览我也在小红书上读到,有类似那种城中热市的帐号,他们会给每个活动有不同的评价,他说Viktor&Rolf的展览可能内容很详实或者有一定的门槛,缺点是没有打卡点,作为组织者或者是策划的人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坏的事情? 

如果有任何人可以在社交媒体,他因为一张打卡的图片或者一句很俏皮的话,他愿意跑过来看展览,我认为不管他看不看得懂,或者有没有更多的理解,我认为都是非常让人开心的一件事,因为做展览,我喜欢它是可以跟大家互动,无论你是的背景,无论你怎么样,都可以包容进来,特别是时装这件事情,因为对于时尚的传统印象,或者本身这么多年的运作手段都是想保证它所谓的私密化,或者所谓比较独有小圈子的这件事,但时装展览的流行或者是近两年受人们关注,确实是打破了这一点。 

赵蓉:对于我们来说做,展览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可能有一些人觉得展览可能还是习惯于比较安静、沉静的表达方式,但是设计互联做展览,第一个重视内涵的浓度,希望它有学术和启发的价值,第二个关注展览作为一种符合当代的文化表达,能够跟当代社会的文化欣赏习惯相链接。在今天,我们能够在互联网上分享、展示自我的前提下,我们也会去想美术馆是不是唯一去讲述这个事情的权威,我们是否能够跟观众之间发生更多的对话,其实小红书或线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对比西方时尚艺术相关展览,其公教环节比较完整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体系,展馆方如何做好的公教?观众需要怎么样的教育? 

赵蓉:我们其实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公共活动及公共教育的部分,针对不一样的群体提供不一样的内容,包括有面对小朋友、专业群体等,会有一些以项目为基础让大家动手课程,包括讲座、分享、讨论这样的一些项目。如工作人员包括策展人与活动参与者有一个近距离的交流机会,公教是一个能够提供给观众的学习或者是业余时间获得一些新的知识,甚至是跟同爱好的人一起进行交流的契机。    

Pooky:一个展览有本身做科普或者教育的属性在,他面向不同的观众,让一些专业群体得到他更深层次的知识,像一些小朋友们,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展览正在讲的事情。国外的一些不同的机构,即使是公教活动,也不是说一定要公教这样听起来比较严肃的事情,之前V&A博物馆他们做时装展览,他很喜欢同期在馆内做走秀的活动,不是为了哪一个品牌的宣传做走秀,而是时装和服装本身的特性是他需要一个人体的动态去帮助他完成他整个风格,大部分的展览都是用这种假人模特,可能比较难还原出来,所以策展团队总会觉得说我们需要这样一些动态化的活动展示帮助他们知道我们在展示的这些事情,他可能是一种形式。 

再比如说像2019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做坎普展览的时候,跟纽约的地下舞厅的LGBTQ群体在博物馆门口做了一个斗舞的比赛,任何人都可以打扮的花枝招展,彼此之间跳Voguing,做这样一个文化的传播,也迎合坎普这种事情,跟亚文化族群密切的关联。我觉得形式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好玩办法,目的都是尽可能把不同的受众都包容进来,帮助他们一些理解这个展览的事情。

最新评论

穿针引线网为中国服装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网成立于2001年,是服装行业深度交流平台,穿针引线网一直在以实际行动促进业界同仁的联合与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